2025/11/18

人工智慧先驅2025年的一場圓桌會談


2025年11月7日, 2025年伊莉莎白女王工程獎的獲獎者齊聚一堂,黃仁勳,李飛飛,Yoshua Bengio,Geoffrey Hinton,Yann LeCun 和 Bill Dally,六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與推手,展開一場30分鐘的精彩會談。

會談中,六位與談人各自描述了自己人生中的關鍵轉捩點(aha moments),討論了當前 AI 熱潮的本質與泡沫的可能性(對這些人來說然不會是泡沫囉),並且揭示接下來 AI 發展的方向,以及 AGI 的可能性與時間表。

簡單的小結:目前 AI 正處於一個商業和應用的爆發期,但對於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而言,通往更全面的智慧形式的旅程才剛剛開始,仍需要語言模型以外的新研究典範與技術突破。

細節可以參考 FT的報導(英文,須訂閱才能閱讀)或是會談的錄影(約30分鐘):



然後,附上 Gemini 做的影片摘要:

這場由《金融時報》(FT Live)主持的座談會,匯聚了榮獲 2025 年伊莉莎白女王工程獎(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)的六位頂尖人工智慧先驅——包括 Yoshua Bengio、Jensen Huang、Geoffrey Hinton、Yann LeCun 和 Fei-Fei Li 等人——共同探討現代 AI 的發展、挑戰與未來願景。

關鍵轉捩點:「啊哈!」時刻(Aha Moments)

座談從各位 AI 專家的個人「啊哈!」時刻開始,揭示了他們如何踏上這條革命性的道路:

  • Yoshua Bengio: 早年受到 Geoff Hinton 論文的啟發,相信可以透過像物理定律一樣的簡單原則來理解人類智慧 [02:08]。然而,在 ChatGPT 問世後,他意識到若無法控制語言模型的目標,可能帶來機器比人類更聰明的風險,促使他全面轉向 AI 安全研究 [02:30]。

  • Jensen Huang (黃仁勳): 他的第一個轉捩點是在 90 年代末,為了解決記憶體牆(memory wall)問題,提出將運算組織成串流處理(stream processing),最終發展成 GPU 運算 [03:09]。第二個關鍵是在 2011 年,他意識到 NVIDIA 應該專門為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設計 GPU,因為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遠超圖形處理 [04:08]。

  • Geoffrey Hinton: 他將 1984 年的實驗視為一個重要的時刻。當時他發現使用反向傳播(back propagation)訓練一個「微型語言模型」,使其預測單字序列中的下一個單字時,系統能夠學習到具有意義的單字特徵 [04:36]。他指出,這項發現花了 40 年才成熟,主要是因為缺乏運算能力和數據 [05:23]。

  • Fei-Fei Li (李飛飛): 她的第一個關鍵體悟是在 2006 年至 2007 年間,她意識到機器學習在視覺識別上面臨的瓶頸是數據不足,因此她發起了 ImageNet 專案,手工整理了超過 1,500 萬張圖像 [09:55]。第二個時刻是 2018 年,她意識到 AI 是一種「文明技術」(civilizational technology),將影響社會各個層面,因此返回史丹佛大學創立了以人為本的 AI 研究所 [11:31]。

  • Yann LeCun: 他對訓練機器而非編程機器的概念很著迷 [12:48]。他與 Hinton 在 80 年代中期因對訓練多層網路的共同興趣而結識 [14:18]。他提到,儘管 ImageNet 的成功證明了監督式學習的有效性,但整個產業後來再次將重心轉回自監督式學習(self-supervised learning),這也是現今大型語言模型(LLMs)的基礎 [16:58]。

AI 熱潮的本質:不是泡沫,而是工廠的建設

面對當前 AI 產業的巨大估值,黃仁勳堅定地表示這並非泡沫 [21:59],並提出了他對需求的根本看法:

  • GPU 已被充分利用: 他將此與網際網路泡沫(dotcom era)進行比較,當時鋪設的光纖大多處於閒置狀態,而今天「幾乎每一塊 GPU 都被點亮和使用」[18:53]。

  • AI 智力需即時生成: 過去的軟體是預先編譯的,但 AI 必須在上下文中即時生成智慧,因此需要的計算量非常龐大 [20:59]。

  • 雙重指數增長: 產生一個答案所需的運算量,以及 AI 模型的使用量,都呈指數級增長,共同推動了對算力的巨大需求 [20:08]。他將 AI 比喻為需要「工廠」(數千億美元的基礎設施)來生產智慧,以服務數兆美元的產業 [21:16]。

  • 應用尚未普及: 目前大多數人還沒有使用 AI,未來幾乎所有日常時刻都會與 AI 互動,從低使用率到持續使用,基礎設施的建置才剛開始 [22:17]。

下一個 AI 前沿:超越語言的智慧

專家們普遍認為,LLM 雖然強大,但並非通往通用人工智慧(AGI)的終點:

  • Fei-Fei Li: AI 仍是一個年輕的科學領域(不到 70 年)[26:19]。除了語言,還有許多「新邊疆」需要征服,例如空間智慧,這是感知與行動之間的關鍵,但目前最強大的語言模型卻在基本空間測試中失敗 [27:06]。

  • Yann LeCun: 他認為當前 LLM 範式可以推向人類智慧的觀點,才是一種「泡沫」[29:02]。他強調,在空間和機器人領域,AI 仍遠不如一隻貓聰明,因此仍需要科學突破才能邁向下一個 AI 世代 [29:21]。

AGI 的時間表:一個持續的進程

對於通用人工智慧(AGI)的預測,各位專家的看法各有側重:

  • Geoffrey Hinton: 如果將 AGI 定義為一台「總能在辯論中獲勝」的機器,他認為這將在 20 年內實現 [32:29]。

  • Yoshua Bengio: 他觀察到 AI 規劃能力(plan over different horizons)在過去六年呈指數級增長,若此趨勢持續,AI 在工程任務中的能力可能在 五年內達到人類員工的水平 [34:06]。

  • Jensen Huang: 他認為 AGI 是否到來的問題「不重要」,因為技術已經在那裡並會不斷進步,重點在於將其應用於解決重要的問題 [32:06]。

  • Fei-Fei Li: 她主張採取細微且務實的觀點。AI 的部分能力(如識別 2.2 萬種物體、翻譯 100 種語言)已經超越了人類 [31:04]。AI 將成為強大的輔助工具,但人類智慧仍有其不可取代的深刻地位 [31:20]。

總結來說,儘管 AI 正處於一個革命性的商業和應用爆發期,但對於科學家而言,通往更全面的智慧形式(尤其是空間和機器人領域)的征程才剛剛開始,仍需要新的範式突破 [35:10]。


另外,也附上中文摘要影片:



沒有留言: